700多万的雕塑,扎不紧的钱袋子

2023-08-30 20:28:30互联网


(资料图)

不能让公共预算、财政资金花得太便当、太任性;只有真正扎紧了“钱袋子”,才能真正过好“紧日子”。

8月28日,河南鲁山县“牛郎织女”雕塑。视觉中国 图

|朱昌俊

在舆论场持续发酵的河南鲁山县“700多万建牛郎织女雕塑”事件,有了最新进展。

8月29日深夜,鲁山县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称,已依规依纪对负有直接责任的县住建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党某某予以免职,对县住建局工作人员李某某言辞不当的行为给予政务记大过处分。并承诺,对社会关注的项目设计、工程造价、招标流程等问题进行全面审查。

相关人员被免职、处理,所传递出的信号已经很明显了。这座引发众议乃至众怒的雕塑背后,到底有没有“猫腻”,相信不久就会真相大白。

日前举行的中央纪委常委会集体学习会强调,要严肃查处搞“形象工程”、“政绩工程”、数据造假、加重基层负担等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问题。那么,为何在当前一些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,仍存在“形象工程”“政绩工程”挥金如土的现象?

“形象工程”到底是怎样产生的

从荆州古城的关公像和贵州独山县的水司楼……衡量一个建设项目是否合理,是不是“形象工程”,公众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标准,那就是它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称,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。

按照这个标准,鲁山县与造价715万的牛郎织女雕塑放在一起,明显就非常违和。

不妨先看这样几组数据:2020年,鲁山县才退出贫困县序列;到2022年底,鲁山城镇化率为35.33%,仅为全国平均水平(65.22%)的一半多点;2022年,鲁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.38亿元,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则达到51.27亿元。

如此县情之下,大手笔斥资700多万搞一座在方方面面都被吐槽的雕塑,引发舆论质疑,实为情理之中。也因此,它到底是如何立项并获得审批的,招投标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,确实有必要好好查一番。

可能也会有人疑问,难道拍板者意识不到这样的雕塑劳民伤财不合时宜吗?这就关系到动机问题了。

结合很多过往案例来看,“形象工程”之所以禁而难绝,除了好大喜功的政绩驱动,也往往夹杂着私利冲动。

一个常识是,工程项目数量越多、耗资越大,权力寻租的机会和空间也就越大。这次事件中就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细节,“牛郎织女雕塑”的中标单位来自深圳,并且自2018年至今,在包括鲁山县在内的平顶山市共中标5个雕塑项目,总金额接近1500万元。

很显然,一家来自千里之外的公司屡屡中标大项目,它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来头,是否是凭借某种特殊“关系”上位,不得不令人产生联想。此外,一座看起来无比普通的雕塑,不少业内人士评估的造价,从20万到50万元不等,为何最终耗资700多万,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。

据此而言,要遏制“形象工程”,还是得从强化权力约束,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入手。如中央纪委常委会集体学习会所强调的,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。

如何改变扭曲的政绩冲动

扭曲的政绩冲动,也是“面子工程”“形象工程”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诱因。

有合理的政绩冲动,真正想为百姓办实事、为地方谋发展,公众是欢迎的。但我们往往看到一个现象,似乎经济越落后的地方,越热衷于“形象工程”。这主要还是因为在一些地方,当经济发展上的亮点不多时,谋求“短平快”“看得见”的政绩。个别地方官员错误地认为,这能够为个人升迁提供帮助。

近几年,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,产业发展、招商引资等各方面的竞争都更为激烈,更要防止一些地方为了快出政绩,把更多精力花在表面功夫上。为此,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也应该做出优化,从源头打消一些人的侥幸心理。

以此次事件为例,前几年就有媒体报道,全国共有十多个地方争抢“牛郎故里”“七夕文化发源地”,甚至建了类似雕塑的也不是个案。这种情况下,鲁山县不惜花巨资造雕塑,一个拿得上台面的理由可能就是为了增加竞争“牛郎故里”的砝码。

但是,仅靠一座雕塑,真的就能让“牛郎织女之乡”的名号被更多人接受吗?其必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正向收益,显然是存疑的。

去年中组部《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》就明确,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政绩考核内容指标。其中就包括对地方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,要依据部门职能职责,突出考核服务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优化营商环境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等的实际成效。同时,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。

将这样的要求落实落细,让更多部门和个人切实感受到,政绩考核的指挥棒变了,对于减少劳民伤财的“形象工程”“政绩工程”,显然非常重要。

更重要的是扎紧“钱袋子”

花巨资建造的牛郎织女雕塑显得如此突兀,也与当前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有直接关系。

这几年,从国家到地方,都在不断强调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,要集中财力保民生、保重点,把有限的资金用在“刀刃”上。但花费巨资的问题工程依然屡见不鲜,如前段时间媒体就报道了甘肃省榆中县花9个亿建市民公园一事。类似的“大手笔”到底是如何与财政状况自洽的?它们何以能够“我行我素”?

两个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。一是决策问题。众所周知,重大工程一般都要纳入地方重大决策,而决策越民主,科学性就越有保障。民主决策,不仅是指在内部要杜绝“一言堂”,还要引入社会监督、媒体监督等。像花9个多亿造一座公园,这样的重大决策,如果只是某个部门甚至某个领导就可以拍板,必然增加决策失误的风险。对一些地方来说,习惯在社会监督之下作决策,是一个需要激活的行政伦理。

二是预算问题。近年来,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推动财政预决算公开,但是纵观不少地方部门的公开细则,依然比较粗放,并没有起到足够的公开、监督作用。更重要的是,各级人大对于预决算的全过程审查监督也还需要强化,以确保不仅要知道每一笔钱到底花到了什么地方,还要厘清到底“值不值”。

事实上,去年河南省委办公厅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勤俭节约坚持过紧日子的通知》就明确,要严格预算管理。其中就要求要加强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估,将绩效管理实质嵌入到预算管理中,通过实施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,节约行政成本、硬化责任约束,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,无效必问责。只是不知道,鲁山这座雕塑的建设预算,是否纳入了全过程绩效管理?

被舆论关注到的“形象工程”“政绩工程”,是财政支出乱象的一个缩影。一面是财政收支承压,一面又不耽误“大手笔”面子工程照样上马,只能说,目前还是有个别地方和领导干部没有养成过“紧日子”的习惯。

归根结底,还是要从完善体制机制上想对策:不能让公共预算、财政资金花得太便当、太任性;只有真正扎紧了“钱袋子”,才能真正过好“紧日子”。

编辑|李勤余

排版|甘琼芳

澎湃评论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推荐阅读

点击下方名片,关注我们

标签:

企业

全面取消落户限制!30个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300万
2022-03-21
详细行程
2022互联网岳麓峰会因防控原因延期召开
2022-03-21
详细行程
河北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
2022-03-18
详细行程